[藥用植物]抹草(銳葉小槐花)-豆科
抹草-豆科 學名: Desmodium caudatum 別名:小槐花、銳葉小槐花、磨草、魅草。 用途:民俗植物、青草藥 多年生小灌木,高度約1公尺,小枝平展,嫩枝被毛。 三出複葉,小葉近革質或紙質,全緣,中間的小葉較大,上面綠色,有光澤,疏被極短柔毛,老時漸變無毛,下面疏被貼伏短柔毛,葉中脈上毛較密。托葉披針狀線形,具條紋,宿存;葉柄扁平,上面具深溝,被柔毛,兩側具窄翅。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花序密被柔毛並混生小鉤狀毛,每節生2花,花冠綠白或黃白色,具明顯脈紋;子房在縫線上密被貼伏柔毛。 莢果窄橢圓形,扁平,稍彎,4~8節,綠色,成熟後褐色,密被褐色鉤毛,可黏在衣物、動物毛皮身上。 抹草是常見的民俗植物,用於各種驅邪、避陰、去煞的用途。像是前往喪禮、掃墓、宗教祭祀、醫院探病…等,民間習俗會摘採抹草葉片放在身上,返家前把葉片丟棄。小孩受驚嚇,用抹草加上鹽巴、芙蓉、艾草,煮水擦拭身體。 抹草在很多住家也會種植,除了拿來民俗使用外,也有避邪擋煞的意思,在傳統的習俗中,住家正對路沖、轉角、電線桿、變電箱,或是附近有宮廟、墓園、奇特建築,都會種盆抹草當作避邪擋煞的用途。 這種是台灣民間最常見的抹草,此外部分客家族群會用魚針草(唇形科)、白花草(唇形科)的植物當作抹草,在部分青草店或外洗沐浴包,因為本品單價較高,會使用魚針草來當替代品。 抹草除了民俗用途外,也可入藥。全株具有解熱鎮痛、散瘀消積、利濕殺蟲的用途。全株煎煮內服,用於發燒、痢疾、腸胃炎、婦女腹絞痛等。外用則取枝葉搗爛後外敷,用於改善皮膚癤瘡、癰腫、燙傷潰爛,或以煎水外洗,也有用酒浸泡後外擦。 (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有需求請詢問專業醫事人員) 抹草一般以種子繁殖,每年夏季開花,秋冬結果。果莢會黏附衣物,民間俗稱螞蝗草、逢人打,也是一種童趣植物。 2020.09.21初稿 2023.02.23修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