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2月, 2022的文章

[藥用植物]白鶴靈芝-爵床科

圖片
白鶴靈芝_爵床科 別名:仙鶴草、仙鶴花、白鶴草。 學名:Rhinacanthus nasutus 用途:青草茶原料、青草藥。 多年生常綠亞灌木,莖圓柱形,莖節膨大。 嫩莖及葉有香氣,嫩枝葉翠綠色,老枝灰白色。 葉全緣或稍波浪狀,長橢圓形,頂端短漸尖或急尖。背面葉脈突起,葉柄短。 聚繖花序,生於枝梢或葉腋,花冠白色,上唇披針狀,下唇短三裂,像白鶴。 白鶴靈芝的花型特殊,如同一隻白鶴,因此有白鶴草、仙鶴草、仙鶴花…等稱呼。 主要用途為民間草藥,被認為功效有如靈芝,故青草界命名為白鶴靈芝, 原產亞洲熱帶地區,台灣於1960年由香港引進,通常當作藥草種植,或是少數當作觀賞植物。 白鶴靈芝一般使用綠色的莖葉部份,具有清熱退火、潤肝清肺、消炎解毒等功效,通常用於火氣大、疲勞、肺熱咳嗽、改善高血壓等用途,根部則用於心血管的保健。 白鶴靈芝可以單味煮茶飲用,夏季解暑可加入仙草、黃花蜜菜等。咳嗽可加入魚腥草、薄荷。 也有人會磨粉,裝入膠囊中食用。 白鶴靈芝的味道香醇可口,是常見的青草茶原料。 除了用於改善火氣大,對於熬夜疲勞也很適合。如果對於茶葉或咖啡不適,可以嘗試使用白鶴靈芝。可避免咖啡因或茶鹼造成的胃酸過多、心悸、睡眠失調…等。 (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有需求請詢問專業醫事人員) 在家熬煮可加少許冰糖或紅糖來增加口感,或是加入枸杞、紅棗等。 白鶴靈芝在雲南貴州一帶的民眾,會把它當作外用藥,將葉片曬乾磨粉,外敷刀傷出血、腫傷、毒瘡或皮癬,在中國也被稱為「癬草」,也有人稱為雲南白藥。 (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有需求請詢問專業醫事人員) 白鶴靈芝適合種在開闊的地面上,根系發達,才會生長得茂密;花季於春末至夏季,清明節前後為最佳的賞花期,雖然花開很多,但是台灣的白鶴靈芝不會結果,僅能採用扦插方式繁殖。 2020.01.15初稿 2022.12.29修正

[藥用植物]食茱萸(紅刺蔥)-芸香科

圖片
食茱萸(紅刺蔥)_芸香科 學名: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別名:紅刺蔥、刺江某、鳥不踏 用途:葉片、果實可作為食材香料,中草藥植物。 多年生落葉大喬木,冬季明顯落葉,莖直立生長,少有分支,樹幹有短硬瘤刺,枝葉密被銳尖刺。 奇數羽狀複葉互生,幼時常呈紅色,葉柄、葉脈具刺。 小葉對生,具油腺,有芳香味,小葉披針狀長橢圓形,邊緣有規則性細鋸齒,葉背粉白色。 食茱萸雌雄異株,聚繖花序頂生,花瓣淡黃白色。 蓇葖果有硬殼,熟時開裂。果瓣淡紅褐色,表面多油點。 種子黑色,有光澤,卵形。 食茱萸的葉柄、葉脈、莖幹上密生銳刺,也被稱為鳥不踏、刺江某。 每年冬季會落葉,隔年抽芽展葉,幼嫩芽及葉柄呈紅色,有類似蔥的辛香味,故稱紅刺蔥。 老葉的刺較少,外觀與小時候差異甚多。 芸香科的植物因為有特殊香氣,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香料植物。 食茱萸的果實,氣味芳香、味道辛辣,在古代會製成調味料,與花椒、薑並列為「三香」。 在明代以前的四川料理,都是使用食茱萸。但明末辣椒傳入中國後,食茱萸的地位就被辣椒取代。 不過食茱萸實用的用途並沒有完全消失,很多地方依舊會使用食茱萸來烹飪,作為調香增味、祛腥解膩的香料。 食茱萸藥用以莖皮、果實為主,具有袪風通絡、活血散瘀、殺蟲止痛的效果,民間以莖幹入藥,用於改善風濕痹痛、跌打損傷、筋骨痠痛等用途。葉及果實則用於舒緩腹痛腹瀉、外傷蛇咬等。 (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有需求請詢問專業醫事人員) 2020.03.10初稿 2022.12.28修正

[藥用植物]大花咸豐草-菊科

圖片
大花咸豐草_菊科 學名:Bidens pilosa var. radiata 別名:赤查某、鬼針草、含風草、錦洲草 用途:路邊野草、野菜、青草茶原料、中草藥 一或二年生草本。老莖稍木質化,嫩莖四方形。 葉對生,三出複葉或羽狀五葉,開花時偶有單葉。小葉卵形或卵橢圓形,先端銳尖或漸尖,葉緣鋸齒狀。 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具長梗。舌狀花白色4~8枚,管狀花黃色五裂。 瘦果黑色,條形,略扁,具稜。頂端芒刺2~4枚,具倒刺毛,可附著於人畜身上。 咸豐草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、非洲、澳洲、大洋洲等地。台灣原生有白花鬼針、小白花鬼針。 大花品種是1976年蘆洲蜂農李錦洲,因台灣缺乏一年四季開花的蜜源植物,故從琉球引進大花品種的種子,於北部蘆洲開始種植,至此大花品種迅速蔓延全台。 台灣養蜂協會為紀念他的貢獻,也把大花咸豐草稱為「錦洲草」。 不過大花咸豐草的繁殖能力強,因此成為野外最常見的品種。 其他品種只有在人煙罕見的山區才能發現。 咸豐草取得容易,因此用途廣泛。嫩葉可以食用,可川燙、拌炒、煮湯或切碎煎蛋。花朵可泡茶。 咸豐草是民間青草茶常見的原料之一,青草店俗稱含風草。 有消暑解熱、清肝、降壓、利尿、散淤,很適合夏天或燥熱的人飲用。單方或複方皆可,常見搭配魚腥草、仙草和薄荷等一起熬煮。 有研究發現萃取物能抑制血糖,故民間用於血糖的保健及控制。 (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有需求請詢問專業醫事人員) 大花咸豐草在陽光充足的空地就能生長,算是取得容易的植物,如果自行採集,則需留意四周環境,有農藥汙染、車輛經常往來的地方都要避免摘採。 2020.03.18初稿 2022.12.21修正

[藥用植物]薑黃-薑科

圖片
薑黃_薑科 學名:Curcuma longa 別名:黃薑、寶鼎香 用途:香料、咖哩原料、染劑、保健品、中草藥 葉基生,兩兩排列,葉柄下部鞘狀,與葉片等長。 葉片長橢圓形,長25~40公分,寬10~20公分。 先端漸尖,基部漸窄,兩面無毛。 根狀莖粗短,圓柱狀,分枝塊狀,叢聚呈指狀或蛹狀, 根狀莖斷面鮮黃色,味道芳香。 根粗壯,從根狀莖生出,末端偶有膨大的紡錘狀塊根。 根狀莖斷面為黃色或橘黃色。塊根的斷面則為白色或淡黃色。 穗狀花序直立,生於地下莖抽出的花葶上,長10~15公分。花序肉質多汁,苞片綠色,上部帶淡紅色渲染,卵形,約3~4公分。 花淡黃色,與苞片近等長,不外露。夏末秋初時節開始開花。 薑黃為薑科植物,地下有膨大根狀莖。根狀莖具有香氣,常被當作各種香料,如薑、野薑花、南薑…等。薑黃的根狀莖比起其他薑科,黃色更加明顯,因此被稱為薑黃、黃薑。 薑黃因為具有大量的薑黃素,因此可當染料使用。 薑黃嚐起來味苦而辛,根狀莖東南亞、印度料理的重要香料之一。 常見的咖哩粉,就是因為加入深黃色的薑黃粉末。 薑黃原產於印度東南部,後來傳至東南亞及中國地區。適合於攝氏溫度20°C和30°C之間,日照及雨量充沛的地方生長。目前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。 傳統的薑黃於秋季開花,花期結束後,地上部會隨之乾枯凋謝。可於1~2月種植,於冬季落葉前後採收。薑黃當年度即可採收,越年的老莖常有腐爛的現象,所以不建議超過種植超過3年。 薑黃味苦、辛、性溫,具有破血行氣、通經止痛的功效。是中醫著名的傷科要藥。 常用於改善血瘀氣滯產生的的心、腹、胸、脅痛,經閉、產後腹痛、跌打損傷、風濕痹痛等。也外敷於風濕、外傷、癰腫疔毒。 薑黃於唐代引進,首見於《新修本草》:「味辛、苦,大寒,無毒。主心腹結積,疰忤,下氣破血,除風熱,消癰腫,功力烈于鬱金。」「葉、根都似鬱金,花春生於根,與苗并出,夏花爛,無子。根有黃、青、白三色,其作之方法與鬱金同爾。」 現代市售的薑黃有各種品種及顏色,其實在古代就有了。 秋薑黃-傳統使用的薑黃,根部鮮黃,秋季開花。 春薑黃-春季開花的品種,根部顏色較淡。 紅薑黃-國外引進的印度橘紅色品種。薑黃素含量最高。 紫薑黃-從國外引進根部帶紫色或黑色的品種。 莪朮-根部綠色,帶紫黑色環紋,中醫傳統的傷藥。 薑黃含有薑黃素及多種營養成分,在80年代開始有許多相關研究: 消化系統的保健、心

[藥用植物]魚腥草-三白草科

圖片
魚腥草_三白草科 學名:Houttuynia cordata 別名:蕺菜、臭搓草(台語)、狗貼耳(客語)、ドクダミ (日語) 用途:可當蔬菜食用、民間草藥、青草茶原料、中藥、化妝品原料 魚腥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依環境不同,植株高度差異很大。 通常20~30公分左右,但也採集過50公分以上的植株(從水溝長出來的)。 莖地下部白色,伏地生長,節上輪生鬚根,有黃褐色莖鞘。 莖上部直立,節上偶被毛,略帶紅棕色,具縱稜,節明顯,易折斷。 葉互生,具葉柄,葉片有腺點;托葉膜質,與葉柄合生為葉鞘,略抱莖。葉片闊卵形,先端短漸尖,基部心形,全緣或波浪緣。 葉面上面綠色,下面呈淡綠色或紫紅色,兩面脈上被柔毛。葉脈上凹下凸。 穗狀花序生於莖頂,與葉對生,總苞片白色,共4~5枚,長圓形。花小而密,無花被。蒴果細小球形。花果期以清明節到端午節期間為主。 魚腥草的植株有特殊腥味,故名魚腥草。魚腥草常因生長環境、季節或品種不同,植株帶有深淺不同的紅棕色。故稱為紅魚腥草、紫蕺。 魚腥草喜歡潮濕且有遮陰的地方,可於淺水處生長。在潮濕的山坡地、溝渠旁常見。產於臺灣、東南亞、日本及中國南方省分。 魚腥草是青草茶常見的原料之一,本身具有利濕解熱的作用,很適合天氣潮濕炎熱的時候飲用,可單方煮水或搭配其他青草藥一起煮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市售罐裝青草茶或日系茶飲也都會添加魚腥草。 魚腥草在臨床的研究很多,中醫認為有清熱、消炎、利尿、排膿的作用,常用於呼吸系統及泌尿系統的發炎症狀,現今研究發現魚腥草可以改善體內外發炎症狀、提高機體免疫力,很適合體質虛弱及老人小孩使用。 魚腥草是民間草藥,用途相當廣泛,常見用於感冒、咳嗽、痰多的症狀,可以搭配雞屎藤、紫蘇、蔥、薑…等,一起煎煮使用。採新鮮的魚腥草,塞在鼻孔,也可舒緩鼻炎、鼻塞的症狀。皮膚過敏、蕁麻疹、莫名搔癢等症狀,把魚腥草搗汁,外擦於患部或煮水洗澡。 (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有需求請詢問專業醫事人員) 魚腥草是常見的食材,在台灣通常用來煮青草茶、燉煮雞湯、魚湯,或摘採嫩葉煎蛋或拌炒後食用。 東南亞國家,當地民眾會摘採新鮮魚腥草葉來川燙、生食,會搭配各地不同的沾醬,或加上其他食材一起食用,也有將魚腥草榨汁飲用的習慣。 中國四川、貴州、雲南等地,則會摘採地下莖加入肉絲、辛香料拌炒,成為當地的美食「折耳根」。 日本農家會油炸魚腥草的葉片當作天婦羅的配菜,亦有取根食用的習慣。